琅岐,福州马尾区,四面环江的小岛,在海与江交界的地方,青壳蟹非常出名。
靠海的生活,虽然带来了丰富的资源,但风险也时刻伴随。每一个村落均供奉着这个小区域的神仙,事无大小,神仙们的祈福许愿拜谢便是还留守在岛上居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。有趣的是在供奉各式神家的仙境中同时供奉阴间的“黑白无常”坐像,并冠以某某大将军。(对死亡的畏惧?提前打点另一个世界?)较于修宗祠,修建、装潢神家住所,都是这一辖区居民自发的行动。每每心愿达成,谢神是最重要的,摆上各式供品,唱戏谢神(这时的戏,不是单纯的艺术表演,有点像道士仙姑,通灵那般)。
改革开放之后,正值壮年的渔民转为货轮的水手。他们在远洋运输发达的时候,常有机会到美国。在美元兑换人民币居高的年代,许多人,弃船上岸,做了黑户,在华人聚集的地方,靠打工为生。艰辛所得美元,寄回老家,盖房修屋,改善家人生活条件。俗话说:只见贼吃肉,不见贼挨打。他们的生活的方式,却无形中为下一代树立的“榜样”,用尽各种方式,只为出国。这里的所剩的人口也就有了“三六九”的说法(即“三八”节、“六一”节、“九九”节)。
宗族意识的强烈,使得在一个族群中,长拉小,强拉弱,这是一个不成文的规矩。祠堂就是思主的地方,也是大家族聚会的地方。修建祠堂不是时髦的事情,通常在原有的基础上翻新或选址重建。几乎都是50岁以上在家驻守的男丁自发监工。祠堂的建筑没有风格、没有特点,它是不同时代、不同地域的掐合。已经消失殆尽的人文气质和底蕴,更像是显摆。修祠堂出资按每户男丁的人数,有一定的数量标准,(以某个林姓祠堂为例)一般不低于7000,在国外要出的更多,但只要是宗中之人,百年之后都能把自己的牌位摆放在这里,所以也就发自内心地想将其修到极致,同时在劳苦与艰辛中,期盼在下一个轮回里获得安然。
04111621
171117
281118_1
291118_1
251118_2
291118_2
251118
191117_2
291118
491118
321118
111117
131117
111117_1
121126031
061117
231118
421118
351118_1
391118_1
411118_2
411118_1
141117_2
461118_1
461118
481118_1
381118
481118_2
381118_1
331118_1
371118_2
221118
011116
091117
091117_1
081117_1
071117
081117_2
211118_1
191117
241118_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