▼三个年轻人百无聊赖,已经在这里玩耍了许久,对岸就是村镇,但他们并没有想要急于过河的意思。

9063158.jpg

河水汤汤,沉默不语地走过山谷和城市。它目击了岸上发生的一切。依稀难辨的故土,日新月异的建筑,黄土白沙,良田枯木。如今,傍河而居的人是怎样的状态呢?河岸能给我答案吗?

雾月,本名侯亮,工作生活于南京。图虫网资深摄影师。《岸》是雾月在他的摄影语言较为成熟后对自己影像的梳理和回顾,一次以河岸为线索的小结。

摄影书《岸》也将代表图虫参加2016年上海民生美术馆举办的art book in China艺术书展(点击了解书展相关信息)。关注图虫「摄影书房」,关注摄影书和它的创作者的故事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如果要说这本书的来由,我想先说说这些影像的来由。这些照片的拍摄大多已过去四五年。那时我买了第一台禄来的120相机,间歇性地拍摄了两年多时间,逐渐积累下来的一些影像,也很好地还原了我当时的一些心境。虽然过去多年,但那时内心的逃离和疏远依然能通过这些照片读出几分。

“河流沉默不语地从城市身边流淌而过。它见证着城市的变迁,也守望着岸上人们的生活。

我自幼喜爱一个人玩耍,在江边成长的经历也使我更愿意把河流视作另一个故园。而如今的我依然爱在生活的空隙里,独自漫步于城市的河边。

我已习惯在与城市若即若离的岸边漫步。远处城市的轮廓、冷峻的混凝土建筑依稀可辨,它们正一路高歌猛进,向着远方的田野进发,似乎永远都不会停下来。现代社会,空间已成了权力争夺的主要资本,而河岸也早已失却了往日的温存,成了焦土遍地的“战场”前沿。

面对这一切,河水只是兀自流淌着。而在岸边生活、劳作与往来的人们,也早已对这种 “巨变”熟视无睹:人们竭尽全力往来于其间,只想用时间的磨砺和岁月的沧桑换一片宁静的栖息地,一如内心的船只在浩瀚波涛中寻找靠岸的方向。

正如眼前的所见,这是一个看似无声却并不宁静的世界。彼岸终究还在遥远和未知的某处,或许它更像是一个内心空缺,这个空缺只待每个人自己去发现、去填满、去越过。”

——《RIVERSIDE》作品阐述

--------------

▼ 这个即将开工的工地的砖落,它们被彩带所捆绑,每六块砖被捆成一扎,尽管此处的破败和原先老旧生活的遗迹早已不复存在,取而代之的,是被欢喜的气氛所包裹着的、令人幸福的遐想。

9063210.jpg


9063199.jpg

▼ 树,以及后来的沙。

9063191.jpg

我迷恋影像,也喜欢在平日里独自边走边看,那些于无声处诉说悲欢的场景总是能应对内心不可名状的向往。它们就在那里,独自与你相遇,不经意地对视中,慢慢与你建立交流,低声地言说着时间、文化、消费和权力。一张照片诞生后,它便抹去了时间和空间的厚度,成为可以与你永久对话的介质,我喜爱它们,于是留存它们。

可能许多时候,做一件事的动因跟自己的成长经历与周遭环境有很大关系,于是对于这个主题的拍摄,既是一种外在的观照,也是某种内心的安抚。我们都努力在现实生活中植入各种意义,因此不停奋斗,而这样的意义往往被指向别处,一个谁也不愿意承认是否能够抵达的地方,一个现实中的乌托邦。

9063196.jpg

▼ 废墟,与“游乐场”。

9063213.jpg

9063208.jpg

在沿途与这个世界对视的过程中,各种场景给予我的回应,也无不印证了现实与理想的冲撞。在时间的推进中,城市的扩张并没有改写它的逻辑,我从未觉得过去的陈旧,也未觉得眼前的新鲜,在各自命运中起伏交错的人们,在理性的结构中谋取各种生存资料,做为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,只能越发感到压抑和迷茫。

我们所身处一个并置的年代,只有远近,只有比肩,只有星罗散布。我们的世界经验,远比我们的时间经验多得多,它不停地重复着此刻,用一种美妙而又无病呻吟地方式吸引我们无辜的注意力,它看似在保护我们敏感的内心,但我们意识到它悄无声息地带走我们的生命。

拍摄的过程是轻松的也是劳累的,是孤独的也是享受的,只是许多想法总是在变,后来,自己的一些观念也在逐渐调整,如今想将这些影像做一个简单的梳理和回顾,算是做一个小结。


▼ 一条未完工的高速路横穿此地,原先的路口已不再通车。一道低矮的砖墙切断了通往前方的旧路,不远处的交通信号灯早已不再运作。远处的工地里,总有人不愿意绕道,砖墙被扒开一道豁口。

9063202.jpg

9063205.jpg

9063206.jpg

书是影像的承载,书使照片物质化,使它们的呈现变得完整和统一。

个人偏爱去设计化的视觉语言,所以在前期构思上就希望这本书尽量简洁平实,让观看回到影像内容本身,忽略形式上的技巧。

▼ 出殡的乐队已各自解散,一艘不大的船上,慵懒的靠着一位号手,旋律似乎并没有在他脑海消散,只是那一刻,他更愿意回到往常,吹一首自己喜爱的曲子,于是闭上眼,陶醉着,让低沉的旋律在指尖回响。

9063195.jpg

▼ 行将推到的围墙,残破的纸张,慨叹的同时,此处的文字更像是人们对眼前事物的一场告别仪式,或许再见,或许再也不见,只是无奈无法逃离挣扎和约定未来。

9063207.jpg

9063216.jpg

大体编辑思路上,将其分为四个部分来叙述:一是权力作为产品透过空间不断生产和扩张,城市在此扩张状态之下的外延肌理。二是人在此环境下被错置,被隔离,被治理,群居生活和各居其位的表象之外,内心的飘荡和归属感的缺席。三是那些隐匿的角落,不合情理的细节,透露着异质的人在各自境遇中所呈现的反馈和挣扎。四是结构中的人们试图超越迷宫般的物质世界的困惑,以及对归属与存在意义的寻求。同时,在其中穿插一些文字和超越一般意义的场景,以此在观看节奏上做一些变化。

9063222.jpg

9063223.jpg

我很享受做书这个过程。从前期的构思到设计,从漫长地筛选和编辑,到逐步成为一个整体,仿佛看到一件雕塑逐渐成形,或是一件漆器慢慢打磨出光泽。

后来参加了日本书籍设计师町口觉的摄影书工作坊,我学到了诸多实践的细节:每一道工序、每一个环节,都值得琢磨、值得讲究。从最初的版面设计、字体字号、图片尺寸数量、排版方式,到输出的纸张样版、油墨样版、封面样版……在所有的细节打磨中,为阅读体验服务永远是最终目的。

成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,都经过悉心考究地打磨,做出一本高质量的书,这样的过程是十分享受的,收获也是让人惊喜的。在熟悉了成书的工序和工艺后,我希望把更明确的态度和想法,以更丰富的形式融进下一本书里。

▼ 列车驶离城市,车厢变得空荡。对面的座椅上只剩一位女孩,侧身向窗外眺望。或许,离开城市的此刻,更适合她独自的遐想。是一种可能,也是一种盼望。

9063203.jpg



一本书能留给你的,是一段与你的生命共同经历的旅程,它用文字和影像保存着你丰富的生命体验,且与你并肩同行。每个人都可以拥有自己做书的渴望,“用艺术抵抗遗忘”或许是对做书很好的一种诠释吧。